刘龙珠律师万元悬赏抓虐猫凶手,听听星云大师如何讲述动物与人和谐共处
文/刘龙珠律师
近日,四川德阳一流浪小猫被人砍掉四肢,遗弃在草丛。经过流浪动物之家和兽医的照顾,截肢手术虽然成功,可是小猫依旧在平安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对此虐猫事件极其愤怒,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爱护动物,尤其喜欢小猫的人。
就此事件,我发布了一则微头条,悬赏一万人民币,找出虐猫凶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批判谴责,对凶手施加各方压力——这则头条发布仅15小时,流量高达540万,可见众生皆有慈悲心,社会对于这起虐猫事件非常关注。


得承于舅父佛光山星云大师悲天悯人的情怀,如今我引用大师之言,从佛法和人性的角度,唤起各位的爱心。
以下为星云大师《动物是人类生命教育之良师》节选:
佛教与动物的因缘——戒杀护生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丶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做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丶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纪》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过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着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丶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丶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丶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丶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翱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借着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丶道德丶慈爱丶感情丶道义丶智慧等等,呈现丰富深邃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
以下为星云大师《我的小小动物缘》节选
人为万物之灵,对于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的生命,让它在安全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这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对于宋朝黄庭坚有一首描写生命的诗最为感动,这首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人和动物,原是一样的生命,虽然身体形状不同,但都是非常可爱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因此人和动物之间,在感情上是可以交流沟通的,只要慈悲丶关怀丶平等,老虎丶狮子也可以做朋友。记得有一则很温馨的故事。故事说张桐与赵富因为拜在同一个中医师门下当学徒,所以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以后,两人虽然各自在不同的村庄悬壶济世,但是仍然维持友谊,经常互相拜访叙旧,两家也因此成为通家之好,不但妻子丶儿女彼此之间的交情十分密切,连两家所豢养的小狗也相亲相爱,互有往来。可是有一天,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两家从争执到吵架,终于反目成仇,割席绝交。两年过去了,大家碍于面子,谁也不肯先认错,但是他们的小狗却依然保持过去的情义,照样有来有去,有去有来,一起嬉戏玩耍,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一个萧瑟的隆冬傍晚,赵家的小狗「小白」又来到张家作客,看到张家的小狗「小黑」趾爪皮破血流,连忙用舌头不停舔拭,一副无限爱怜的样子,张桐看了十分感动,立即召集全家人,说道:「我们真是太惭愧了,你们看,连小狗都讲究义气,不嫌弃彼此的缺点,而我们人却见利忘义,因为计较眼前一点的不顺意,把几十年的交情道义全都一笔勾消了!我们真是连狗都不如啊!」第二天,张桐率领全家大小拜访赵家,从此两家尽弃前嫌,重修旧好。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证悟,就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有时候,动物的情义更胜于人类,绵长而隽永。自古以来,我们从神权丶君权,发展到人权,讲求人人平等,现在更应强调「生权」,倡导「生权平等」已是这个时代的使命。所谓「心丶佛丶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不论男女老少丶贤愚贫富,乃至畜生丶鬼类等皆有佛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本教义,就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唯愿让一切众生的生存权利都受到保障,才是究竟的生态保育,祝愿人人有此共识,共同重视生权的提升,共同保护所有可爱而美好的生命,彼此共生吉祥,幸福安乐。……其实,动物的世界是属于「弱肉强食」,再说,这许多肉食的动物,必须靠残杀才能生存,假如它们不能以残杀取食,生命也不能存在。只是,这是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丶生物链的循环,贫僧个人也无能为力,但至少在我管辖的范围内,我们保护这个区域内的生命,让它们平安丶自在,我感到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想起佛光山开山时的一片荒地,满山刺竹丶深谷沟壑,花不开,鸟不来,白天虫蛇出没,晚上四野寂寂,只听到各处传来种种动物的鸣叫声。我心中有佛,并不感到孤单可怕,只觉得它们都是法侣同伴。经过五十年的光阴,我们在这里水土保持丶植树造林,现在有百花齐放丶蝴蝶飞舞丶群鸟遨翔丶各类的动物各自安居。记得名教授丶艺术家蒋勋先生曾经来山讲学小住一晚,他说,在都市里,早上是被闹钟吵醒;而在佛光山,清晨是被鸟声叫醒的;也曾经遇到一对来自洛杉矶的信徒夫妇,他们说,每年一定都要回来佛光山巡礼,也特别来听听大雄宝殿旁的牛蛙叫得像支交响乐的协奏曲。是的,贫僧是想,只要我们有建立世间的因缘条件,尊重生命丶爱护生命,一切有缘众生,都会汇聚到佛光山来的。而来山信众游客们,你们有欣赏到这许多与我们共命的动丶植物吗? 佛法与法律其实是殊途同归,佛法诣在预防,法律诣在补救。不杀生即为佛法五戒之一。星云大师作为出家人,一生普度众生,教人切莫杀生,这就是预防;我作为律师,现在要来补救,通过要找出虐猫凶手,严惩恶人恶行,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只有预防补救相结合,才能众生平等,社会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