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书法界已出现了空前的混乱的状态。各种所谓的书画院丶协会遍地开花,叫人眼花缭乱。名头之大能吓死人,不仅有诸如“宇宙书画家协会”“世界书法家协会”等,以“中字头”挂名的各种机构更是不胜枚举。时下随着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以及微信丶微博的普及,许多书画家通过微信丶微博等自媒体展示的书法作品展览也比传统的媒体宣传更加便捷,网上书法展成为一种时髦。书法作品的自我展示固然是好事,但作品水平却是千差万别,大多令人失望。凡是能提笔写几个字的不管修为如何,都称为书法家,更有甚者,有些人书法功底不够,却又急于出名,搞了什么自创体,还给自己安上名头一大堆,奖状丶证书丶奖牌一大堆,一看作品字不像字丶画不像画;还有一些人故意扭捏造作,写出的字张牙舞爪,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书法的谋篇布局和用笔用墨!更谈不上书法创作与文学中情感中产生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还有一些地方个人开办的书画组织,拉大旗作虎皮,冠以国字头搞一些书法展,其获得金奖丶一丶二等奖的作品实在是不敢恭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呢?这着实体现出一些书者对书法艺术认识的缺失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书法艺术一定要讲究传承,没有传承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根基。东汉时期赵壹的《非草书》。《非草书》堪称书法史上第一篇开书法美学评论先河的文章。赵壹在文章中描述了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举国上下为了迎合上级的赏识或重用,殚精竭虑丶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丶穷其所能练字的情形,其勤奋与可笑程度即使今人也难以想象:“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从艺术审美角度看,那时的书家对草书的耽迷已进入纯审美经验领域,他们对草书的认识已完全摆脱了实用的羁绊,主体意识趋于高度自觉。他们为追求草书艺术可以抛弃仕途,“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大批士子也弃置经学而献身草书:“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丶《史籀》,竞以杜丶崔为楷。”从如此繁荣景象,可以想见东汉当时的书法盛况,它是几千年中国书法史上,人们对书法痴迷的缩影。
遗憾的是,古人对艺术的追求精神与一次次汹涌的艺术浪潮并没有深刻影响并根植到今人。当今的书道中人不仅没有学会或传承古人的辛苦勤奋及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相反,受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人们热衷于金钱名利的影响,一些人往往打着文化大发展的旗号,盲目学书练字,无视传统书法艺术的高难与神圣,舞文弄墨几天就开始到处钻营,拉帮结派,成立或加入各种协会书院,投靠某些名家大师的门下,以期讨得一钵羹肴。
书画界有句俗语“画可以唬人,字唬不了人”。画画多一笔不嫌多,少一团墨也无碍;书法却来不得半点的欺瞒,有多少功力与学养都跃然纸上。所以,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高的艺术。可见书法艺术之难也!

书法难在哪?难在对书法美的认识。书法既为艺术,就与通常的写字有明确的区别。可惜书道中人往往对这一问题缺乏思索和认识,甚至根本就不考虑,以致提起毛笔写字就以为自己是在搞书法创作了。不少人甚至还幼稚地认为只要用毛笔写出的字就是书法。一言以蔽之,当今书坛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书道中人对书法美学认识的根本缺失!
何为书法?如何认识书法之美?这是学习丶研究丶欣赏丶评判书法的首要问题。书法是汉字线条的艺术,是人思维具体的外化。唐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开篇即曰:“文字何生也,生于人之智也。”可见,书法是智慧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的精神活动丶精神思维的外在具体体现。书法在人品修为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高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丶事功丶文章丶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丶人遂并不朽千古。”故此,书法的功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信息,还能对人思维品质的逐步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是写心的过程,是意识思维具体的外化,亦即扬雄所说的“心画也”。

书法难在哪?难在对书法美的认识。书法既为艺术,就与通常的写字有明确的区别。可惜书道中人往往对这一问题缺乏思索和认识,甚至根本就不考虑,以致提起毛笔写字就以为自己是在搞书法创作了。不少人甚至还幼稚地认为只要用毛笔写出的字就是书法。一言以蔽之,当今书坛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书道中人对书法美学认识的根本缺失!
何为书法?如何认识书法之美?这是学习丶研究丶欣赏丶评判书法的首要问题。书法是汉字线条的艺术,是人思维具体的外化。唐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开篇即曰:“文字何生也,生于人之智也。”可见,书法是智慧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的精神活动丶精神思维的外在具体体现。书法在人品修为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高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丶事功丶文章丶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丶人遂并不朽千古。”故此,书法的功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信息,还能对人思维品质的逐步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是写心的过程,是意识思维具体的外化,亦即扬雄所说的“心画也”。

美学家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他对书法美学有独到的理解与阐释。在其美学论著《艺境》一书中,他用《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丶《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丶《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等文阐述了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并得出书法为“最高”和“中心”艺术的判断。他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1938年,他在为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所加的编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丶舞蹈的丶建筑的构象美(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书法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我们的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去俗取雅,去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书法还可以帮助我们以宏观的视野纵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站在民族审美的基本立场,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以文字为媒介对世界万物进行独特的概括和精凝的提取,从中领悟到书法作品所蕴涵多方面的美。显然,这是一个感受美丶探求美丶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正如康有为所说:“可著圣道,可发王制,可洞人理,可穷物变。”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时代呼唤大家,文化繁荣发展更需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在如此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文化面前,我们书道中人有何理由不谦虚学习,耐心领略书法美,提高我们的书法审美力,刻苦争取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