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崇尚先“安居”后“乐业”,只要有相对充裕的积蓄,都乐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居之地。移居国外的中国人也是如此。以加拿大为例,华裔移民拥有房产的比例接近80%,在所有族裔中最高。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很多城市的房价都在下跌,而中国移民聚居区的房价却不降反升。自去年年底以来,美国纽约的唐人街和法拉盛地区、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地的房价都在攀升,甚至连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房价也接连走高。中国人海外置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中国人成海外楼市活跃群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美国房地产市场迄今仍未摘掉“危机重灾区”的帽子,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客户,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上最活跃的群体,是稳定房市的“协助力量”。华人聚居区的房价更是逆市而动,有些地区的房价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洛杉矶一家地产开发交易公司总裁、从事美国房产研究已近10年的乔慧存告诉记者:“在南加州、佛罗里达等地的房市中,中国投资人已成为最受瞩目的一族。”
  今年5月底,加拿大新威斯敏斯特市一栋153套的公寓在两个半小时内全部售空。销售如此火爆的原因就是中国投资者的参与。其实该项目在进行到一半时才想到向中国人营销,但“需求简直疯狂”,在最终的成交名单中中国买主占了40%。一位加拿大房地产从业人员表示:“来自中国大陆的购买力越来越被重视,中国人为温哥华的住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只是欧美发达国家,东南亚也成为中国投资者置业的热点地区。2010年全年,新加坡私宅销量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价格上涨了17.6%。新加坡房地产咨询机构戴德梁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一季度,新加坡私人住宅的外国投资者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6%。中国投资者的人数更是首次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本国投资者以外的最大私宅买家。
  多数人并非为炒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人士热衷到海外置业,其背后的推动力不仅仅是投资回报,移民、留学等才是海外置业的主要需求。
  第一是移民。伴随着2010年前后的这一波移民潮,国内投资移民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移民目的地,新移民带来的刚性需求以及对高端物业的需求迅速增加,由此催生了主要移民国家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局面。第二是留学。一些有经济能力的留学家庭考虑到子女在国外租房不如买房,有的甚至还购买大面积房产,一部分用于出租,实现“以房养学”。第三是纯粹的物业投资。相对于国内的限购、限贷等政策,海外一些国家的贷款政策较为宽松且利率较低,于是,逐利的资金越来越多地投向海外房产市常
  中国资本的流入是中国移民聚居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以加拿大为例,当地媒体认为,目前这一波加拿大房地产牛市,得益于加拿大经济的快速复苏及较低的房贷利率,也与消费者对房贷利率提高的预期有关。而温哥华地区出现的房源紧张现象,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是一些“黑中介”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哄抬房价,以期获得超高利润。对于新加坡楼市来说,当地分析师认为,土地的稀缺性才是新加坡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此外,国外相关政策也表明,当地政府欢迎外国人前来投资置业。根据美国法律,房主可自主选择买家,政府无权干涉,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美国将出台限制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将投资移民的起点从100万美元下调到50万美元,足见对外国人到美国投资置业是鼓励的。在新加坡,外国投资者可以同本国公民一样申请贷款,且最高可贷款70%。除了政府组屋是只提供给本国公民的保障房以外,新加坡政府没有针对外国人购买私宅的限制规定。
  多国出招控房价
  为控制房价飙升,新加坡政府从2009年9月开始推出数轮调控措施,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1月份。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将卖方莹税的征收期限从3年延长到4年,即拥有房产在4年以内的业主在出售时需缴纳4%至16%不等的莹税。另一方面,提高二套房首付款比例至40%及以上。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公布的季度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加坡私宅价格上涨2.2%。
  温哥华等地的房价上升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加拿大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宣布,对政府支持的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规定进行3方面调整。一是首付低于房价20%、需购买政府支持的保险贷款,分期偿还期限将由35年减至30年。二是居民再贷款的融资上限将由房屋价值的90%降至85%。三是政府取消以住房作担保的信贷额度。据加拿大皇家地产经纪公司的最新报告预测,2011年,加拿大的平均房价仍将上升3%,但预计交易额将会下降2%。
  美国不对外国投资者购房进行限制,但向其征收房产税。如果在美国投资房产而不用作居住,那就得按照美国法律缴税,却又不能像当地投资者那样享受福利,这显然很不划算。因此,虽然外国人购买美国房屋呈增多趋势,但截至去年底,其占房屋交易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0%。 
 
  随着大型贷款机构融资成本下降,它们所面临的减息压力也越来越大,房屋业主和企业有可能捡到意外的利率优惠。
  金融比较网站RateCity的研究显示,自储行在2011年11月开始减息周期以来,商业银行通过扣除减息幅度,每年多赚房主将近1000元的利息。
  多年来,大银行们一直将未能全额传递官方减息幅度的原因,归咎于“全球融资成本升高”,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借钱的代价已经越来越校
  商界领导人称,大银行们的财报已经连续两年创出新高,是时候开始减息了。澳洲工商会执行长安德森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全球融资成本已经缓解,银行业应当开始考虑按照正常周期来进行减息了。”
  全球融资成本下降使得联邦银行本月借款20亿元的成本远低于去年的同样交易。在去年1月份,CBA获得了一笔为期5年的35亿元贷款,当时的利率要比银行掉期利率高出1.75%。
  而在今年达成的类似交易中,成本已经下降到只比银行掉期利率高出0.5%,为银行节省了1.25%的利息。
  西太银行在同一市场上贷款的利息也越来越低。
  曾两次全额传递储行减息幅度的ING Direct周一表示,该行之所以能够紧跟储行的步伐,就是因为融资成本已经下降。“更具体地说,新的批发融资成本在过去一年里显着下降,而且还在下降,”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贝克说。
  但美银美林的首席经济学家艾斯雷克却警告说,银行正在储蓄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走钢索”。“融资成本仅仅是利率方程式中的一部份而已,银行在这方面非常小心,他们可不想看到增加的储蓄又缩回去。此外,储行在作出利率决策时也考虑到了标准可变利率的情况。
  商行减息压力增大房主和企业或受益
  随着大型贷款机构融资成本下降,它们所面临的减息压力也越来越大,房屋业主和企业有可能捡到意外的利率优惠。 金融比较网站RateCity的研究显示,自储行在2011年11月开始减息周期以来,商业银行通过扣除减息幅度,...
  艾斯雷克预测今年还有一次减息,官方利率将降至2.75%。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前景似乎开始呈现光明,经济学家们对储行会否在下月减息,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房市景气平平,招聘广告数量挫至三年来的最低点,这引发了人们对去年的降息周期未能成功刺激消费的担心。
  周一,四大银行也都拒绝对它们是否会全额传递澳储行未来的任何减息一事发表评论。
  储行从2011年11月起开始削减官方利率,现金利率已经处在3%的历史低点。但商业银行们却扣下了39点的减息,储行的减息幅度是1.75%,但商行平均只兑现了1.36%。
  过去一年亚洲的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富人的增长速度高居榜首。
  本周瑞士信贷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超富裕个人的数量目前占到全球该群体总量的6%,这一数字仅次于美国。
  瑞士信贷亚洲私人银行和理财部门首席投资长Fan Cheuk-wan将中国富人的高速增加归因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报告调查期间2012年年中至2013年年中有大量公司上市。Fan表示,这造就了中国许多新的亿万富翁。在2005至2010年间,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从两位增长至64位。
  她表示,这也意味着财富差距的扩大。根据中国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排在前1%的中国家庭拥有大约160万美元的资产,而每个中国家庭平均拥有资产368,000美元。
  瑞士信贷的报告显示,全球总财富水平已经达到241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03年以来增长了三分之二以上。中国家庭财富增加7%,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
  在亚洲其他地区,日本以美元计算的家庭财富下降21%,这归因于日圆兑美元贬值。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在此期间财富水平下滑的国家。但Fan指出,以日圆计算,日本家庭财富实际增长1.8%。
  在香港,得益于房地产和股市大幅升值,百万富翁的数量目前达到103,000位,较2012年增加9%。
  与此同时,北美家庭财富增长12%,达到79万亿美元,2005年以来首次成为全球最富的地区。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主要受到房价反弹和股市表现强劲的驱动。
  然而,瑞士信贷称,预计亚太将在2017年之前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富的地区。Fan表示,未来关于放松管制的市场改革料将为私人领域创造更多机会,尤其是企业家。

来源于中国行业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