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古今中外,结婚都乃人生大事。一位婚礼策划师感言,“拍拖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却是全世界的事。”如果说纽约好比联合国,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那么,纽约华埠,绝对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城”,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南方城市的翻版。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各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不同地方的人通婚,婚俗文化差异甚大,小到礼金面额和婚纱风格,大到酒席菜色,婚礼仪式等都各有特色。
  美国本土婚庆行业的资深“搞手”Goran先生指出:“显而易见,一场婚礼已经印证中国不愧是具有5千年历史的国家。”日前,该刊记者就受邀亲临体验了一把喜酒现场,同时还向准新娘小美(化名)丶婚礼“搞手”Leo丶婚纱店老板娘小草和Nancy等人讨教了如何筹备婚礼的全过程。
  福州人看重“成家” 找伴侣喜找同乡
  小美,福州人,芳龄27岁,预定2月中旬结婚。据小美自我介绍,她12岁移居美国,目前是位软件程序师,新郎是同乡,背景和她差不多,也是在美国长大。考虑到双方的家长都很传统,预计参加婚礼的亲友也都是福州人,他们最终决定举办一个中(福州式)西合璧的婚礼,既有中式拜堂仪式,也有证婚仪式和第一支舞。
  她说,筹办婚礼基本分为以下4个步骤:挑日子,订酒席,拍婚照和选节目。全程前后用了小半年时间,不妨听听小美是如何筹备婚礼的。
  小美表示,福州人对“成家”看得很重,父母从小就给我们灌输,要早日“成家”,之后才会“立业”。所以福州籍的年轻人,不论新老移民还是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基本都在20岁至25岁之间,甚至18岁法定年龄刚过就会考虑结婚,比其他地方的同龄华裔结婚早很多。
  福州人除了结婚早以外,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找同乡。小美说,我男朋友也是福州人,比我大一岁。我也喜欢找福州男朋友,不但方言相通,而且文化习俗丶生活细节以及想法观念也很接近。所以,我们的婚事,双方父母都很支持,很快就敲定下来。福州人结婚最讲究“黄道吉日”。我们不太懂这些,父母比较重视如何择日,就由他们来决定。
  各地婚俗大不同 婚礼策划师天天有活干
  康城娱乐老板Leo,是位婚礼策划师,入行5年左右。他包办的服务项目以灯光丶音响丶场景布置和司仪为主。总结这几年的经验,他发现华人看黄历决定摆酒日期,除了择吉日外,还有一个规律:福州人偏爱周日和周一,广东人主选周六和周日,而温州人爱选周二和周三。
  闽丶粤与浙三地移民举办婚礼时间不同,与其在美国的工作性质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福州人多数从事餐馆业,工休周日和周一,亲友大部分是新移民,多数都在外州打工,新人要考虑亲友是否方便出席,就尽量选择休假这两天;广东人是老侨,年轻一代也多为上班族,因此婚宴多在周末双休日举行。而温州人大多从事零售业,如小商品买卖,专做游客生意,周二和周三是一个星期中生意最淡的时段,相对比较空闲,便择这两日摆酒。Leo打趣说,只要问一下日子就知道是哪里人了。
  据记者调查,近几年,华人择吉日结婚的习俗,曾多次引发华埠一窝蜂办婚宴的奇观。2005年被视为寡妇年,寡年无春,不宜结婚,以至很多新人都等到2006年办喜事。2006年10月3日是全年大吉之日,当天据统计有70多对新人同摆婚宴,到华埠喝喜酒的宾客约达上万人,在婚纱影楼和酒楼林立的华埠东百老汇和地威臣街头,出现了20多辆加长白色婚车,造成路段多通瘫痪,惊动市警到场疏导。新人全程喜气洋洋,看到罚单也丝毫不皱眉头。
  据说,2008年的8月8号是今年最火的吉日,三个“8”好比“发发发”,同时,又是中国奥运开幕的日子,Leo说,到时势必又会出现一场争相办婚宴的奇观。
  圈内人:温州人办婚宴,大手笔重排场
  如果说福州人爱面子,那么温州人就比较爱显阔气。不少酒楼业者,对温州人婚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排场丶讲气派”。对温州人而言,婚宴场地不但要够豪华,菜色更是“不上等,不上桌”。
  据法拉盛金丰大酒楼的经理介绍,他们承办的婚宴中有一半是温州人的婚礼,在菜色上,温州人与福州人很相似,都是以海鲜为主。订菜更为大手笔,其中包括最高级的鲍鱼丶法国龙虾每人一支,每张桌上都有一支烤全乳猪。他估算,温州人办婚宴的成本比一般酒席平均要高出20%至25%。
  温州人和福州人的阔气,也表现在酒水上。一名纽约洋酒商也曾透露,马爹利与人头马两大品牌,是最受华人欢迎的干邑酒。福州人流行赠送宾客一人一瓶酒,所以价格约20多元的VSOP类干邑,最受福州人的青睐;而温州人则喜欢每桌提供1至2瓶价格在100元左右的XO干邑,计算下来,在酒水上花费的预算其实与福州人相差不多;至于广东人摆酒,除了VSOP和XO,比较喜欢红牌威士忌,取其好彩头之意。
  “新娘之家”原是华埠最老字号的婚纱店之一,目前该店坐落在法拉盛,该店老板娘Nancy原籍香港,她坦言相比之下,广东人比较“小气”。她说喜宴阔绰程度与礼金多少不无关系。按照广东婚俗习惯,不出席婚礼礼金为30元,出席喜宴礼金为50元,夫妻二人一共100元。
  据她了解,福州人每人至少100元礼金,温州人就更是大方,参加婚宴每人包200元,夫妻300元起跳,较近的亲戚则可以包到800元至 1200元的厚礼。粤籍新人婚宴简单,酒席花费与礼金总数持平就已经不错了,但早年福州人和温州人摆上100多桌的婚宴屡见不鲜。一场喜酒摆下来,不但不会蚀本,反倒能赚个2丶3万元。
  此外,华人婚宴点菜很有讲究。大多数酒楼经理都知道粤籍和闽籍新人,在点菜上差异最明显。华埠知音婚纱董事长林学文举例说,粤籍家庭摆喜宴一定会点一道炸子鸡,但在闽籍婚宴上绝对看不到任何与鸡肉有关的菜肴,通常以鸭肉和鹅肉代替。在广东婚俗中,“炸子鸡”有“又红又富”的好意头,但是,对绝大多数做餐馆业的福州人来说,却是谈“鸡”色变,外卖餐单中的炸鸡丶芥兰鸡等等菜肴,早已让他们对鸡肉生厌。
  因此,闽籍婚宴都尽量回避鸡肉菜肴。有意思的是,福州人必选的海味螃蟹,却是许多广东人的一大忌讳,因为“蟹”字的粤语发音为“咳”,听起来像是叹气的声音,让人觉得晦气。
  说到不同,就连喝喜酒的时间都不一样。康城娱乐老板Leo说,福州人和广东人的婚宴多数是6点入场,新娘和新郎招呼客人入座后,大约在8点至8 点半开席。不过,如果你参加温州人的婚宴,有人都会私下提醒你,“赴宴前切记吃点东西垫垫底”。原因是,温州人大多开店营业,在“赚钱第一”的观念下,新人邀请的宾客或亲友通常都会在当天生意结束后,才回家梳洗盛装出席。因此,温州人的婚宴,通常要到晚上9点半以后才正式开席。
  圈内人:福州移民成结婚生力军
  华埠这个弹丸之地,过去地段不同,婚纱店所接待的客人也泾渭分明。东百老汇素有“福州大街”之称,位于这一带的婚纱店主要是做福州人生意;而在包厘街丶坚尼路及百老汇一带的婚纱店,主要是做广东人丶中国台湾人及“ABC”的生意。
  “天长地久”婚纱店位于东百老汇与科西街交界处,婚纱店总经理晓草说,福州移民结婚市场越来越旺,这几年结婚的主力军也越发多元化,除了新移民外,她店内的客人还包括第二代移民,广东人和外国人。不过,在婚纱款式上,也受到不同地方婚俗的影响。
  例如,福州新娘拍婚照,喜欢穿款式夸张和颜色鲜艳的礼服,而广东人丶西方人还有福州ABC则偏好简单和黑白两色。晓草说,选择合适的婚纱,绝对是见仁见智。每对新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她坦言,还是福州人的钱好赚,只要服务到位,小费给得很大方,讲究也不多;相对而言,广东人和外国人比较挑剔,眼光也会高一些。
  一提起“新娘之家”,华埠的粤籍老侨无人不晓。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这家婚纱店一直是华埠婚纱行业里的龙头老大哥。当时,“新娘之家”位于包厘街及格兰街交角,不但正对交通要道,而总店的航空母舰式的气派规模(该店三层楼高,占地共一万两千尺,包括婚纱部丶礼服部丶蜜月旅行部丶首饰部和美容等)让记者非常惊讶。
  老板娘Nancy回顾华人婚纱习俗的变迁时说,最早没有华人婚纱店,无论新老移民,都到美国本土的婚纱店里买婚纱,在婚礼当天一件婚纱从头穿到尾,不需要更换。“新娘之家”开业后,成为华埠第一家华人婚纱店,不但推广了婚宴的“四件套”,还将华人传统的龙凤褂带到纽约华埠。
  不过近年,随着福州新移民不断涌入纽约,闽籍业者进军婚纱行业,婚纱店越开越多,市场逐渐呈现饱和趋势。为了吸引新人,福州婚纱店兴起了“一条龙”服务的促销手法,以及“行街”的拉客手段,行街专指为婚纱店招揽客人的中介人,多为福州年轻女子,靠社会关系和嘴皮子功夫,向准新人介绍给特定的婚纱店,这种“不计成本”的促销方式将婚纱摄影业的利润压到了最低。
  眼看华埠婚纱业经营大势已去,生意越发难做,Nancy最终决定将在法拉盛另辟新店,远离华埠。据她说,2007年又有几间粤籍业者的婚纱店相继倒闭。
  圈内人:粤式婚庆仪式受欢迎
  康城娱乐老板Leo说,福州人的婚宴很传统,也比较死板,形式总是那几样,拜堂丶看表演(婚纱公司或花坊的婚礼服务,请艺人来献唱丶跳舞丶表演魔术等),然后开席吃餐。一场婚礼下来,全场每桌总是各吃各的,一点生气都没有。
  相比之下,Leo说,广东人的婚宴比较西化,一场婚宴既好玩,又热闹,更重要的是新郎丶新娘丶和上百名宾客,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通过玩游戏互相交流,增强互动。婚宴之后,如果场地允许,他们还会设有舞会,让年轻人开心一把。
  他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福州第二代移民,愿意请粤籍婚礼“搞手”为他们打点婚礼,不过基于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这些福州第二代会将闽式和粤式婚礼结合在一起。既满足自己的意愿,也照顾到长辈们的情绪。小美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华埠当婚宴司仪,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如果司仪对地方习俗和文化不够熟悉,开口说话,稍不留神就会闹笑话,让新人很难堪。曾有一位闽籍资深司仪,在一场婚宴中介绍新娘子的“大姨妈”,由于婚礼一方是广东台山人,在台山话中“大姨妈”寓指妇女“来月事”。一句话刚脱口而出,全场一半的台山人都面面相觑,至此之后这位司仪长了见识,往后称呼都改口为新娘子的“大姨”,把“妈”字省了,果然顺耳很多。
  一位业内人士称,纽约是华人结婚和办喜酒的必选城市。一个小小的华埠,只要到好日子大小酒家都会承办各种各样的婚宴,新人来自五湖四海,家乡习俗各不相同,时间久了,这里变成了一个婚宴的大杂烩,有的习惯被同化了,有的习俗被传承了下来,不过,无论举办什么样的婚宴和仪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祝福这对新人白头到老,恩恩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