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布碌伦玛摩利医院(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华人综合诊所医务主任鲁兵医师说,他所管理的诊所明年初又要第三次搬家了。以前每一次搬迁,面积都要扩大几倍。 他回忆说,1996年诊所初建时,只有一个开间,占地一千平方呎。到2000年时,诊所的面积扩大一倍。目前,两千平方呎的诊所巳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病人的需要。因此,医院决定将此诊所再次扩大。新的诊所比目前的大三倍,达到六千平方呎,计划明年初启用。 华人纽约客是纽约市增长较快的一族。2000年4月1日进行的美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在800万8278个纽约客中,华人有36万1531人,占4.5%。而 2000年的华人纽约客的人数比1990年的23万8919人增加51.3%。若按1990年代的增长率计算,目前华人纽约客应为54万6996人。但是,许多人认为实际的数字要比官方数字大得多,因为一些没有身份的华人没有登记。因此,鲁兵估计纽约市有60万华人。而纽约大学下城医院(NYU Downtown Hospital)社区事务主任谷爱丽则认为,至少有75万华人生活在这个国际大都会里。 华人纽约客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华人的健康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的市场就会对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吸引力。因此,纽约的华人医师和美国人开办的医院纷纷争取这个新兴的市场。据对纽约两家主要的中文日报<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统计,约有400个的华人医师在上面刊登广告。位于纽约市内的10多家大医院,包括市公立医院丶私立医院丶大学附属医院丶教会医院等,也开始注意华人市场,在中文媒体上向华人招手。这些医院招聘华人医师丶护士等员工提供不同方言的健康服务。更有甚者,有的健康保险公司所办的诊所,也把目光对准华人市场,设立中文网站,试图发展华人会员。鲁兵叹道,华人健康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列了。 现代医院两个来源 来自江苏的鲁兵医师对医院的起源有一定的研究。鲁兵于1975年就在家乡吴锡学习中医中药。1977年,他考入南通医学院,是中国大陆***停考11年后第一届通过考试入学的大学生。1986年,他来到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Einstein Medical School)攻读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后来又在该校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在丕士大学(Pace University)大学获得企业策略管理的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现在,他是玛摩利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和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 他说,美国的医院是随医疗市场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医院的形成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通过私人诊所逐步扩大成为医院。第二个渠道是由社区的慈善机构转变功能而变成医院。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马友诊所(Mayo Clinic)。后者是目前多数医院的前身。 马友诊所的第一位创始人是威廉马友(William Worrall Mayo) 。他于1846年从英国移民到美国,1850年在明尼苏达设立私人诊所。1883年,其大儿子小威廉马友(William Mayo, Jr.)1883年从密西根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毕业后即加入父亲的诊所。小儿子查尔斯马友(Charles Mayo)也在1888年自西北大学芝加哥医学院(Chicago Medical College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毕业后也去诊所和父亲与哥哥一起工作。 1892年,马友诊所开始向外开放,邀请其他医生加入。随后,诊所进行内部分工,并要求在不同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马友诊所的许多科室迅速地建立起来。老马友有这样一个信念:“两个人比一个人要好,五个人更好。”1919年,马友兄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解散诊所的合伙人关系,将诊所名称丶财产,包括他们的终生积蓄,全部捐给一个私人的非营利的慈善组织马友基金会(Mayo Foundation)。马友诊所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马友兄弟,都改为只领工资。马友基金会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创造财富,而是为诊所的现在和将来提供足够的资金。 目前,马友诊所巳在明尼苏达丶佛罗里达和亚利桑那三州设立三个诊所和四家医院,聘有雇员四万人。自诊所成立以来,救治的病人数达到六百万人。它在美国医学史上创造过许多第一,为美国的医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它还创办马友医学院(Mayo Medical School),出版医学杂志(Mayo Clinic Proceeding),是目前美国最着名的医疗系统之一。 除了私人诊所外,许多现代医院来源于慈善机构,过去叫救济院(almshouse),也称贫民所(poor house)。它们不仅是病人的避难所,也是老人丶无家可归者丶末婚妈妈和孤儿的住所。美国最早的一间救济院是由威廉潘恩(William Penn)于1713年建在费城(Philadelphia)。 在十九世纪初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改善,社会日渐富裕。过去,富人生病都是把医生请到家里。后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仅有救济院是不够的。当医疗设备改善后,社会需要有一个建筑物。在那里,所有的医疗设备都放在里面,医师和护士可以在内行医。病人在手术前与手术后也能够得到照顾。当时,一个最重要的进步是普通麻醉的发展。麻醉能使病人失去知觉和止痛,外科医师能够进行长期和复杂的手术。麻醉于1840年代开始用,故医院开始出现。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医院检查和建设法(Hospital Survey and Construction Act)。它决定设立基金来支付医院费用。从1965年开始,美国政府建立两个联邦项目帮助那些不能支付费用的人。一个项目是针对老人的,称为医疗照顾(Medicare)。另一个是针对穷人的,叫做医疗补助(Medicaid)。 现代医院是一个繁忙的地方,像个小集镇。它有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不同专科的内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入院和病例工作人员照看病历和表格。护士照顾病人。药剂师提供药物。搬运工丶厨师丶清洁工丶电工丶工程师丶木工丶装饰工丶保安等维护建筑和设备,以不同方式服务病人。急救人员在院外运送病人。许多工作在一天24小时内都处于运转状态。 人们到医院里去的目的多是为了做一些检查,常常是去诊所看过医生以后。住院病人是一些至少医院待上一夜的人。他们住在医院的病房里。病房里有的是一张床,有的是二张丶四张或六张病床。人们在里面可以看电视,读书,谈话和休息。在私人医院里,病人可以有自己的洗手间丶电视和其他设施,就像住在豪华旅馆里一样。 纽约医院种类繁多 纽约市是一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就像它的多族裔的人口组成一样,它的医院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据2003年7月21日<纽约商业周刊>(Crain’s New York Business)统计,纽约市内共有医院59家丶综合诊所及私人诊所数不胜数。它们遍布全市各个角落,为广大纽约客提供服务。其中许多医院及其诊所雇用华人医务人员,华人自己开设的私人诊所更是在华人社区遍地开花。 来自山东的华人医师魏华臣是其中之一。和鲁兵一样,他也是1977年中国高考恢复后进入大学学习的。1982年自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于1987年来纽约学习,并在1991年获得纽约大学生化及环境肿瘤学博士学位。1995年他从阿拉巴马大学返回纽约工作,现被西奈山医学院(Mount Sinai Medical College)聘为皮肤科终身教授。他在美国期间共获得30多项科研基金,基金总额达六百多万美元。目前,他任西奈山医学院肤病研究室主任和公立皇后中心医院皮肤门诊部主任,并开有自己的私人诊所。 作为一个纽约客医师,他对纽约的医疗体系了如指掌。他说,纽约市的医疗组织结构可以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类齐全的市一级医院。这一类医院包括内科丶外科丶妇产科丶儿科等其本大科,同时有一些专科和各类实验室。它还有一定 数量的病床。纽约市一级医院又可分为公立医院丶私立医院丶大学附属医院和教会医院等。第二类是一些综合诊所。它有不同的专科医师以及可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检查,如X光检查,但是没有病床。第三类是单个医师开设的私人诊所。医师主要为病人看病,也可以做些简单的检查,但是,大的检查要送到医院去做。 纽约市公立医院称为纽约市健康和医院公司(New York City Health and Hospitals Corporation,HHC) ,下辖11家医院丶四个健康中心丶六个诊断及治疗中心丶一个家庭照顾代理及一百个综合诊所。总裁为华人医师赵启民。这位在华埠长大的总裁说,纽约市医疗系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共医疗系统。它每年给五百万个纽约客看病,看病人数占纽约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它每年的预算达42亿美元。病人中有6%的为亚裔,其中大部分是华人。他说纽约市有46万人没有保险,其医疗费用基本上由公立医院解决。在其4万3000个雇员中,6700人为亚裔,占总雇员的15%。为了解决新移民的语言障碍,它还雇用翻译人才,并成立语言库(language pool)。 私立医院较多。华人常去的有以色列医学中心(Beth Israel Medical Center)和玛摩利医院。这些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玛摹利医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私人医院,有705张床位以及遍布社区的综合诊所。此医院做过美国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医院大力拓展布碌伦华人市场业务。除了聘请华人员工外,医院还为华人病人建立中文标识和地图。它还提供中餐服务丶中文菜单和华语代表。 纽约的大学医学院较多。其中着名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医学院和西奈山医学院等。纽约大学下城医院(NYU Downtown Hospital)目前是纽约大学的附属医院。下城医院由两家医院合并而成。其一是成立于1853年的纽约医务室(New York Infirmary)。创建人伊莉莎白(Elizabeth Blackwell)是美国第一个女医师。它也是第一个要求医学病历和引入癌症预防的医院。其第二个来源与华尔街有关。在1920年代早期恐怖分子袭击华尔街后,一组金融家设立碧文街医院(Beekman Street Hospital)。当时它是纽约市第一个提供护理训练和紧急服务的志工医院。1979年,纽约医务室和碧文下城医院合并,并于1981年搬到威廉街170号。1991年,纽约下城医院成为纽约医院(New York Hospital)的一部分,改名为纽约下城医院(New York Downtown Hospital)。1994年,它又成为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部分,后来又改名为现名纽约大学下城医院(NYU Downtown Hospital)。 纽约市有两个着名的教会医院。其一是纽约长老会医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其二是天主教圣云仙医院(Saint Vincent Catholic Medical Centers)。圣云仙医院有150年的历史,在市区里有七个医院,并设有中文网页。 位于医院和私人诊所之间的是综合诊所。纽约的综合诊所较多,提供华语服务的综合诊所也有几家。它们有设在华埠内的由华人企业家王嘉廉资助的王嘉廉社区医疗中心(Charles B. W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公立医院和慈善机构合作的产物慈济艾姆斯特医院健康门诊中心(Tzu Chi-Elmhurst Hospital Family Health Center);信义会保健服务(Lutheran HealthCare)设立的布碌伦华人家庭健康中心(Brooklyn Chinese Family Health Center);私立医院的派出机构,如玛摩利医院的华人综合诊所。另外,纽约大都会地区最大的健康管理组织(HMO)纽约健康保险计划(Health Insurance Plan, HIP)也将目光瞄准华人市场。它既是保险公司,又在全市开办综合诊所,试图降低保费支出,提高公司收益。它是首家使用中文网页的健康保险公司。 私人诊所众多是纽约医疗市场的一大特色,其中华人所办的私人诊所约有四百家。它们广泛地分布于华人社区,从内外妇儿大科到各个专科,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收费普遍比美国人诊所的收费要低,应诊时间要长。这些诊所用病人的母语服务。有的周末及节假日不关门,深受华人的喜爱。 美国医院面向华人 在纽约的众多医院中,最为华人所知的是那些位于或靠近华人社区的几家医院。它们是纽约大学下城医院丶表维医院(Bellevue Hospital Center)丶艾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 Hospital Center)丶玛摩利医院丶法拉盛医院(Flushing Hospital)等。这些医院不仅离华人社区近,收费较为合理,而且还提供华裔病人的母语服务,理解华人病人的特殊需要。 因为地理上靠近华埠,下城医院成为许多华人的首选医院。医院也针对华人病人较多做过许多调整。例如,40%以上的工作人员是亚裔人,会说双语。医院24小时配有华人翻译,并能讲多种中国方言。病人权益代表部门的主任是华人。几乎所有的医学信息和文字都有中文版。1993年,它设立一个“福安康宁”华人社区保健计划。自从成立以来,它为10万多个衣厂丶餐馆的工人和华裔老人提供过服务,并给四千个儿童做了乙型肝炎疫苗注射。1万7000多名儿童做了视力和听力检测。 位于一大道和第27街路口的表维医院(Bellevue Hospital)是公立医院,也是华人的常去的医院。此医院是美国最古老的医院之一。它成立于1736年,其旧址位于目前的纽约市政府。自1970年以来,它成为纽约市健康和医院公司的11位成员之一。表维医院以擅处理复杂的外伤和危重病人闻名于世。它是纽约市唯一一家集一流的外伤中心丶心脏病科丶移植中心丶头部和脊髓损伤地区中心为一体的医院,同时也是纽约州指定的地区围产期中心。 有碍71年历史的艾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 Hospital Center)也是一家公立医院。它位于华人集中的艾姆赫斯特地区。它有515张病床,一百多种专科,有20%的亚裔员工。它还是西奈山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也是公立医院的皇后医院中心(Queens Hospital Center)设在华人集中的皇后区,也为华人提供双语服务。 天主教圣云仙医院是纽约市向华人社区提供服务的医院之一。该医院在中文网站上说,“我们清楚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病人之需要。因此,除了提供病人最先进的治疗之外,本院还着重对病人的母语沟通丶传统习俗的尊重以及关注病人的个别需要。”华人病人还可享受以下服务:华语工作人员探访留院病人,急诊室有华语工作人员当值,医院正门有华语保安,医院内有中文翻译,并备有中国膳食,还有针炙服务。 为华人病人提供服务的医院还有:高云尼医院(Gouverneur Hospital)丶纽约医院皇后医疗中心同时也是康乃尔医学中心附属医院(New York Hospital Queens)及法拉盛医院医疗中心(Flushing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等。 华裔病人找谁看病 过去十几年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增加较快,因此,纽约华人中新移民较多。由于美国的医疗体系与中国大陆的体系差别较大,许多新移民生病不知如何着手。 魏华臣同意中美医疗体系之间的差异的确很大,人们看病的习惯也不同。他说,一般美国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他们一年做两三次预约体检,有病就去看医生,需要住院的才由医生推荐去医院。而中国大陆来的人则不同,仍然按过去的习惯做法处理健康事务。例如,不生病就不去看病,也不作定期检查。生了病就直接去医院。结果,医院里的华人病人的病情都很重。纽约报纸<每日新闻>(Daily News)曾有这方面的报道。这一方面有经济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观念上的差异。新移民想省钱可以理解,但是担心多看病医疗保险费用会上涨是不必要的。 他说,华人只要是紧急发病,就要赶快去医院。美国法律有规定,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对急诊病人都要收治,待病情稳定后才能让病人出院,一个月以内都不向病人要钱。如果病人没有钱,其费用由国家支付。如果病人有钱,医院就跟据病人的收入来确定收费。公立医院会对急诊病人负责到底,而私立医院则设法在病人满一个月后让其出院。因此, 患急病的华人要尽量选择去公立医院就诊。 他说,如果患的不是急症,选择一个合格的医师诊所至关重要。所选的医师一定要有执照(license),还要有专业特考文凭(certificate)。执照是医师开业的许可证,特殊专业都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考试。如果认为中文媒体上医生的广告太多,实在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请人介绍。如果连介绍人也没有,最好去综合诊所,因为综合诊所科类较多,病人可以在所内挑选。 目前,作广告的华人医师很多,让就医者很难作出选择。他认为,医师水平的高低从广告上还是能分辨出来的。例如,有的医生在名牌大学任教,就说明此医生业务水平较高,因为受到所在学校的约束,其医德应该较为可靠。 同时,一些华人无照行医,用低价来吸引病人。一些需要做的检查也因无照就“省”了。有些华人病人贪图小便宜,为了省几块的个人付费(co-pay),看一些无照“医生”,购买非法的药物。他提醒说,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出现问题,病人病情被耽误不说,一点赔偿都要不回来。 符传孝医师认为,华人对疾病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例如,病人巳经出现中风症状了,手脚不能动,总认为是感冒,不立即去医院,而是等待孩子下班回来。如果自己联系的医生不上班,就等到认识的医生上班再说。其结果是耽误治疗的宝贵时机。如果是脑血栓,及早打针,血栓就会打通,症状就会很快缓解。 慈济艾姆斯特医院健康门诊中心主任陈淑龄说,病人选择医生时,要看医生与哪家医院挂勾。医院审查挂勾的医生的背景都非常严格。如果是挂勾医生,说明医生是符合医院条件的。如果需要在医院开刀,转送资料都很方便。她还说,预防胜于治疗。病人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检查和治疗,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 华人医院梦难成真 华人就医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语言丶习惯和费用。因此,总有人设想在华人集中的纽约建立一家华人医院。在这个医院里,所有 工作人员能说中文,尊重华人的传统习惯,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来自台湾的符传孝医师是纽约大学下城医院神经科主任丶副教授和主治医师,并在华埠开设一个私人诊所。他说,华人对医院的要求的确与美国人不同。例如,华人生病要盖被子,有时还要盖几床,而美国人一般都不盖。华人生病要喝热水,而美国人要喝冰水。华人生病要吃稀饭,不吃大鱼大肉,而美国人照吃不误。华人生孩子要坐月子,而美国人生孩子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鲁兵说,10多年前,他和其他一些医师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在纽约建立一家华人医院。但是,讨论起来困难太多。华人人口虽然较多,但是居住比较分散。一个医院根本照顾不过来,急诊病人不能就近看病。华人大慈家少。医院多数是非营利机构,但医师要赚钱,必须有钱才行。因此,议论以后不了了之。 符传孝认为开设华人医院的条件目前尚不成熟,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困难。一丶尽管华埠人多,但是很少去投票,政治力量没有显现出来。政治家就不重视华人。要建华人医院,需要市政府划块地皮,没有政治力量,市政府就不会重视。二丶办医院需要许多钱,筹募资金不容易。一个小医院一年要一个亿的经费。若亏损5%,就要五百万来填。他说成功的华人都愿意把钱捐给着名大学,不一定愿意捐给华人医院。他举例说,下城医院每两年都要为“福安康宁”计划筹款50万美元。香港无线电视每两年都要来义演帮助筹款。但是就这一点钱都很困难。美国大医院都有许多基金,用这些基金赚钱,来弥补医院的亏损。 魏华臣医师也认为办华人医院困难重重。他说美国人意捐钱而不意缴税,华人则相反。如果华人急诊都来华人医院,都不给钱,又没有政府的补贴,医院不能生存。美国人医师善于协作,大多数是形成团队(group)。华人都是办个人诊所(solo practice)。结果华人医生都很累,一周工作七天,根本没有假期。 目前,在美国众多的华人社区中,仅加州的三藩市有一家华人医院。这所名为东华医院(Chinese Hospital) 华人医院于1900年在三藩市华埠成立。1923年,15家社区会馆,包括中华总会馆和中华总商会,联合将此医院扩建为为社区服务的全新非营利机构。1925年10月,董事会筹集基金,兴建位于积臣街835号的东华医院。在1970年代中期,由于医院服务的扩展,董事会再次筹募资金,增建如今位于积臣街845号的东华医院新址。目前,东华医院巳是一所有54张病床的小型医院。 东华医院是由华人管理丶主要面向华人病人并用华语服务的华人医院。其医师团队由235位医师组成,其中大部分为家庭科医师,其他为多类专科医师。华人医院的目的是 “为社区提供廉价高效丶迎合民族特点及社会各阶层需要的高素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赵启民是纽约华埠长大的华裔纽约客。他认为办医院筹款是个大问题。他说:“医院越小,筹款越难。”他举例说,下城医院只有150个床位,在纽约只能算是个小医院,其筹款相当不容易。而且,他认为下城医院40%的病人是华人,差不多可算是个准华人医院了。 华人医生能否满足 如果纽约华人没有语言障碍,可以选择的医院相当多。正是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及经济上的限制,华人独特的医疗市场才得以形成。 符传孝认为,华人最困难的是语言。要去处这个困难,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华人要积极学习英语,另一方面是鼓励美国医生学习中文。他说,学中文最难是查字典。目前,他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开发一个软件,供美国人学习中文用。 鲁兵认为,纽约的华人医师与华人人口之比,低于美国医师与美国人口的之比的平均数。按照统计,10万个美国人口中有220个医师。按照纽约60华人人口和600个华人医师计算,10万个华人中仅有100个华人医师。从这个角度看,华人医师的缺口相当大。 鲁兵说,在过去的20年内,纽约市的医疗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综合诊所因为地理接近和时间灵活,受到病人的广泛欢迎。为了与其竞争,大医院也开始广泛设立综合诊所,为病人提供方便。例如,玛摩利医院在纽约布碌伦区开设50多家诊所。 他说,华人病人的语言障碍的确影响他们的就医。为了克服这个障碍,他们医院采取一定的补救办法。例如,如果病人需要看美国医师或做进一步的检查,他就会让病人将所有的资料都带上。这是因为即使有翻译人员,也很难准确地翻译双方的意思。美国医师看过病后,就将资料传真回诊所。此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鲁兵对华人医师人数的快速增长感到乐观。他说,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篇报告,在美国医学院就读的学生中,占总人口1%的华裔占医学生总数的16%。在他们完成学业和训练的10年后,华人医师不足的状况将会大大改善。 他估计,将来华人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是在一个更高水平上的竞争。单打独斗的华人个人诊所将来可能丧失竞争优势。一个新的联合的形式可能不久会出现在这个大都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