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当第一批中国人开始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下城定居下来时,他们或许无法想象一个多世纪后,这个被人们称作“唐人街”的地方已经和纽约市其他众多着名景点一起,成为每年数百万游客观光和品尝美食的一个目的地。拥挤的人潮和鳞次栉比的商家,让曼哈顿唐人街充满活力与希望。然而在浮华的背后,有人也对她的未来感到隐隐担忧,担心她是否能够延续曾经的辉煌与传统。
  游客漫步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那不宽不窄的老旧街道,不经意间,入耳的是中国各地的方言,看到的则是各种中国元素——春联丶年画丶中国结丶招财猫丶中医铺,当然还有各种美食佳肴。对于每一个初来纽约的中国人,这里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热闹丶喧哗丶活力无限,然而对于在这里生活和打拼多年的华人来说,唐人街背后的故事才更加精彩。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从香港移民来美国的赵文笙,目前就职于纽约着名的华人社团美东联成公所。当年刚到纽约时,他和大多数华人移民一样,也是以开餐馆起家的。
  赵文笙说:“我们那个时候中国城最大的两个经济支柱就是,一餐馆,二衣厂。这两个生意都很红火的,那时候华人一进来,不是去衣厂就是餐馆,不管你有没有念过书,你水平有多高,这两个行业不需要水平高的人,所以找工作非常容易。”
  赵文笙说,当时一到纽约唐人街,感觉比想象中要差,至少肯定没法和香港比,但由于经济环境好,因此不愁找不到工作。如今40年过去了,今天的唐人街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
  赵文笙说:“第一个是美国经济那个时候真的还好,第二个是我们中国人移民真的那个时候不多,不多的时候,真的很需要人手,所以,你一进来,你就有工作做。现在你进来,真的找不到工作了。但是,现在多了很多在外州的外卖餐馆,新移民唯一的就是跑到外州去,那个小州啊,还是一个很远的地方,所以现在就不太一样了。”
  虽然经济情况没法和上世纪曾经的辉煌相比,但当地的治安情况却有了根本的改观。赵文笙说,过去唐人街的社会治安很乱,帮会林立,街上时常见到收保护费的年轻人。当时,移民的受教育水平也较低,因此在发生争端后都不去找警察,而是由当地社团出面解决纠纷,有时也会通过帮会进行协调。上世纪90年代,朱利安尼当选纽约市长后,决心重拳出击丶惩治犯罪,唐人街一带的黑社会组织被清理干净。如今的唐人街治安稳定,这一点令赵文笙等华人华侨颇感欣慰。

  如今,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迅猛增加,使得在曼哈顿唐人街延续多年的政治文化,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赵文笙说:“以前呢,都是老华侨,看不到一两家挂我们中国的丶他们叫五星红旗的,真的没有,只有一家半家,也不敢很公开地挂。现在新移民越来越多,演变的非常快,所以现在新移民把整个中国城的政治文化都改变了。”
  在赵文笙看来,除了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化外,唐人街自身的面貌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赵文笙说,现在中国城里面的房屋依然很陈旧,中国城里面也没有过多的扩充空间。然而,今年60岁的李泽光,生于斯长于斯,他的父亲属于第二代移民,因此作为不折不扣的第三代华人移民后裔,他对唐人街过去几十年来的变迁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李泽光说:“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家人坐在房前谈天的情景,两三代人坐在一起。这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人们所说的‘社区’。你在这里能够见到每个人,认识家中的父母丶祖父母,并且和住在这里的同龄孩子们共同长大。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如此不同,人们彼此之间交流的方式感觉很温暖,你会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中有很多人,现在我都还认得,因为我还住在唐人街。所以,真的非常不同。”
  不过,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冲击让每一个在唐人街生活和工作的人都必须客观地面对各种变化。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对于近在咫尺的曼哈顿唐人街来说,就是一次残酷而现实的打击。“9·11”之前,唐人街是纽约人气最旺的商区之一,有的铺面租金甚至高过纽约时报广场。在世贸大厦工作的几万人有不少会去唐人街用餐,旅游巴士也把唐人街列为纽约观光景点之一。“9·11”之后,往常的食客不复存在,而纽约下城多年实施的交通管制也阻断了通往唐人街的要道,很多旅行社纷纷将唐人街从游览行程中删除。做过餐馆生意的赵文笙对此感触颇深:“‘9·11’以后呢,整个大厦都没有了,人都没有了,我们的生意——餐馆最起码跌了30%,一发生的时候跌了50%,现在还没有恢复,还是影响很大。”
  在新的世贸大厦竣工以前,怎样吸引更多的人到唐人街,重拾这里昔日的繁华呢?这是很多纽约华人在思考的问题。纽约华埠共同发展机构行政总监陈作舟认为,唐人街这样薄利多销的商区,要想恢复活力,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人流,而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唐人街,就需要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品牌广告。2006年,华埠共同发展机构得到了纽约市政府的拨款,负责对唐人街地区进行卫生整治,为复兴唐人街迈出了第一步。
  陈作舟说:“最少呢,1700万磅的垃圾,我们帮忙包起来了,我们洗了9000家门口的行人道,把它四年给的钱省着用,然后再筹款进来,变成现在会用到快六年的时间。”
  陈作舟说,光有好的环境还不行,还需要为唐人街做广告,让人们对这里感兴趣。为此,他们专门策划了类似美食节这样的活动,吸引纽约当地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过,今日的唐人街依旧无法和“9·11”之前的热闹与繁华相提并论。201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居住在唐人街地区的人口比10年前减少了9%。有些人为此惊呼,唐人街正在衰退甚至消亡。不过,陈作舟认为,即便现在出现了一座又一座新的唐人街丶中国城,但是曼哈顿的唐人街绝对不会就此消失,因为这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社区这么简单,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陈作舟说:“一百年之后,你来这个曼哈顿,唐人街还会不会存在?应该还会,为什么呢?太多人有投资在上面,太多人有根在这里,不是只是钱的问题,而且有感情,这是我们的大本营。当年孙中山先生革命,在这里住过丶在这里筹款过,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也是在这里筹款,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其他的卫星城的XinTangR街没有当年这些历史性的人物的影子和脚步,这是无可否认的。”
  同样,对昔日唐人街充满着留恋与不舍的李泽光,在谈到唐人街的未来时也很有信心,他把这里的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他相信,年轻一代会继续传承唐人街的传统。
国际在线报道(驻纽约记者 沈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