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美两国成功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双方都做出一定妥协的前提下,拉锯18个月的贸易战似乎终于初现曙光。但也有媒体评论称,中美两国病灶不除,这份初步协议只是一份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而已。

据悉,中美贸易战开打一年半以来,彼此惩罚性关税不断加码,舆论大战也是愈演愈烈。这导致相关跨国企业收紧投资,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两国民生也受到一定波及。

在此次谈判中,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美方则降低关税惩罚。美国总统川普在2020大选之前给美国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能为饱尝关税之苦的中国出口贸易稍微减减压。

但有媒体评论称,该阶段贸易协定只是一剂止痛药,言下之意就是,虽见效快但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无法去除病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首先,川普曾在今年8月扬言对3000亿美元中国货品加征关税,但此话一出,美股连日大跌。美政府紧急调整政策,将加征关税的货品分成两批,第二批12月15日生效。

明眼人当时就可洞悉,川普此举并非对华示弱,而是不想影响年底消费旺季。购买季过后,该因素影响将会降低。

其次,早在协议签订前,美银美林(BofA Merrill Lynch)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哈里斯(Ethan Harris)就曾预言,美中将就贸易问题达成“迷你协议”。原因就是川普需要在2020年大选前“短暂停火”但双方仍会为操纵汇率丶产业不公平竞争等议题争执不休,贸易战恐在明年11月美国大选后再起。

最后,美方深知关税是逼迫中方持续谈判的重要筹码,不愿轻易放下架在北京脖子上的刀。只要北京隐隐感受到痛,就不至于贸然离开谈判桌,甚至撕毁协议。

目前,自身利益与贸易战休戚相关的人们,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美方想改变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目标仍未达成,全球经济与美中关系前景依旧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