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泉忠(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摘要:这场“新冠疫情”似乎并没有使同文同种的两岸关系,以及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今微妙而复杂的两岸三地关系,依然处于冰冷状态。反观曾是跨世纪“世仇”的中国与日本,却吊诡地将“中日友好”的气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究竟为什么?



时下“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在中国肆虐,也仍在世界蔓延。在这场劫难中,在关心疫情防控进度之余,究竟境外世界如何评价中国的应对,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是否因此加了分,也着实值得观察。时至今日,遗憾的是这场疫情并没有使同文同种的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以及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更为密切,两岸三地的关系,依然处于冰冷状态。反而是“世仇”的中国与日本之间,却吊诡地将“中日友好”的气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究竟为什么?

安倍的“举国支援”奏效

长年关注中日关系的朋友都知道,基于过去侵华战争的深仇大恨以及爱国主义的需要,要让中国人齐声对日本说声“谢谢!”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但是,这次日本人让中国人做到了!

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突发的灾难之际,能无私地伸出援手,往往能产生比做了多少外交或对外关系的努力都未必能达到的效果。2011年日本自己发生空前的“3・11”大地震、大海啸,台湾地区捐出了比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总和还要多的善款而感动全日本,即为一例。至今台湾游客在日本各地旅游时,都仍经常会遇到日本人表达谢意的场景。

“新冠肺炎”爆发后,安倍政府毫不迟疑地作出“举全国之力与中国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定,无论是外务大臣茂木敏充,还是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还是安倍晋三首相本人,都在不同场合纷纷表达了“支援中国”的诚意。二阶干事长甚至还以“亲戚”来形容与中国的亲近关系。此外,安倍首相2月3日主持自民党干部会议,还作出了该党397名国会议员,每人捐出部分议员津贴,支持中国抵抗新冠肺炎的决定。




有了政府立场的带动,地方政府及日本各界或捐款或捐赠物资来支持中国抗疫的热情就更为踊跃了。除了日本中央政府包括10万套防护服在内的支持之外,截至2月14日,至少已超过11个县市的地方政府向中国的姊妹城市或友好城市捐赠了医疗物资,其中人口仅约17万的茨城县日立市,本身只有2万多个口罩的储备,然而却一次过慷慨地对中国捐出了两万个。属于同一县的水户市人口约26万,也向中国捐出口罩五万个。除此之外,第一时间驰援的日本民间团体,还包括伊藤洋华堂、松下电器、日本汉语水平考试局(HSK)等。

诚然,这些未必每一笔都是巨额捐赠,然而雪中送碳的温暖,显然成功地赢得了众多中国人不约而同的肯定与掌声。

久违的“中日友好”气氛

不止于此,许多物资的随附信件,乃至物资的包装箱外,都附有让中国人纷纷感到暖意绵绵的诗句,包括取自日本长屋王的佛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取自《诗经》中的《国风.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更有引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甚至还有以《千字文》中的“同气连枝”作灵感创作的短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感同深受的温暖捐赠,加上寓意不分彼此的诗句,在中国一时传为佳话,“中日友好”也因此再次成为中国人对日观感的注脚。



尽管后来查证,引用这些中国诗句的点子,大多来自于旅日的中国人,然而毕竟是从日本送来,日本人的善意并没有因此而减分。换言之,日本从上到下在第一时间快而准地表达了善意,让许多人一时感觉到久违的1980年代的“蜜月期”彷佛又回来了。

只不过,如此一时的疑似“蜜月期”,要继续维持下去,恐怕并不容易。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安倍政权已经出现不稳,其中还涉及到“中国因素”。

随着疫情在日本国内的迅速扩散,日本社会质疑安倍政府抗疫不力,甚至要求下台的声音日益高涨。本稿截至前,根据日本厚生省的公布,在日本的确诊人数已经飙升至414人,成为中国大陆以外感染最严重的国家。根据日本共同社于2月15日至16日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倍内阁支持率下降至41.0%,较1月的调查下跌了8.3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3月以来最大幅度的下跌,不支持率则升至46.1%。

尽管安倍支持率下滑的原因众多,包括仍在延烧、被批评为“公器私用”的“赏樱会事件”,但是面对疫情扩散,政府的应对措施效果不佳,无疑是主因之一。除了国内防控措施的效应收到质疑之外,安倍政府“迟迟未能果断地全面停止来自中国的旅客”,也成为被抨击的焦点。

安倍地位不稳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当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纷纷全面停止来自中国的旅客入境时,安倍政府不为所动,仅作出局部调整,只限制来自湖北、浙江等地的旅客,被部分日本舆论解读为是为了迎接中国领导人预定于4月上旬访日而特意营造两国之间的友好气氛。不难想象,如此的批评,恐怕会随着感染人数的继续增加,及临近访日日程而更为激烈,安倍所承受的压力也将日益增大。

其实,早在疫情爆发前,日本国内早已出现杂音,部分“右翼”国会议员以及“左派”的第二大党立宪民主党代表枝野幸男在较早时已对安倍政府以“国宾”级别,来进行高规格接待表达了异议。

中日外相2月15日在慕尼黑会晤,双方达成将按原计划推进4月访日的一致看法。尽管如此,此次能否真的得以按原定计划访日,恐怕还言之过早。倘若中日两国的疫情无法在4月前受到明显控制,或日本国内的杂音继续上升,不排除有可能延期。暌违多年的中国领导人正式访日,必须在各方面的条件都齐备的气氛下进行才有意义,才能达到双方所期待的效果。

2月12日时值在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后,被视为“中日友好”象征之一的传奇人物---李香兰(山口淑子)百年诞辰纪念日。夹在两国之间,视中日为“两个祖国”的李香兰,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对那段日本发动的战争表达过歉意,同时深知“中日友好”来之不易。1992年长期担任日本参议员的李香兰重访中国,当时中方友人就将上述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来欢迎她,让她内心激动。倘若如今她还健在,相信对当下即使是一时的“中日友好”氛围,恐怕也会有所感触。

无可否认,在中国一片“感谢”声不断的时候,“中日友好”的气氛在两国之间确实存在温度差的情形。中日关系向来脆弱,“中日友好”需要两国人民跨越时空的持续呵护。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作为东亚两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如果能够维持持久的和睦与友好关系,对东亚区域乃至世界和平,无疑都具正面意义。


作者简介:林泉忠(LIM,JohnChuan-tiong),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具有两岸三地长期生活与研究经验,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准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等,现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研究范围主要渉及东亚区域国际关系,包括中日与日台关系、两岸三地关系、琉球研究、东海南海研究、国民整合、民族主义、族群政治、文化认同等。目前已出版专着《"边陲东亚"之认同政治:冲绳、台湾、香港》(2005年)、《21世纪视野下的琉球研究》(2017年)、《谁是中国人:透视台湾人与香港人的身分认同》(2017年)、《当"崛起"中国遇上"太阳伞":透视两岸三地新关系》(2018年)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

本文经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 林泉忠公衆号》
初稿原文〈疫情下的「中日友好」能持续多久?〉《明报》,2020年2月17日,本文为修改版
本文不代表华人资讯网观点
编辑:Do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