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针灸相关不良事件 1. 识别并处理不良事件(例如烧伤、 气胸、 出血、 晕针惧针、 针头卡住)
2. 识别个别患者的危险因素(例如血液稀释剂、 糖尿病)
C. 感染控制 1. 将感染控制程序应用于针灸实践(例如血源性病原体、 通用预防措施、 CDC 和 OSHA 指南)
2. 按照清洁针技术(CNT)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
D. 案件管理 1. 患者教育与沟通 a. 使用适合患者的语言传达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 b. 与患者沟通/合作以设定治疗目标和期望
2. 后续护理 a. 视情况转诊和/或出院 b. 与其他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沟通和协作以找出最有效的患者治疗方法(例如循证医学实践、 应 用综合性患者护理)
第二部分: 治疗计划(考题的 50% )
A. 策略和治疗方法 1. 确定策略和治疗方法 2. 根据特殊人群(例如儿科、 老年病、 怀孕、 特殊需要)确定修改方案
B. 根据诊断的针灸治疗策略 1. 根据辩证、 功能、 和指示取穴
2. 根据中医概念取穴 a. 经络理论 b. 五行学说 c. 腧穴类 i. 五输穴(如井、荥、输、经、合) ii. 经外奇穴(参照经外奇穴录) iii. 八会穴 iv. 八脉交会穴 v. 四海 vi. 募穴,背腧穴及其配穴(虚实失衡) vii. 原络穴 viii. 补穴, 泻穴 ix. 五行 x. 郄穴 d. 标本学说 e. 脏腑学说 f. 八纲辨证 g. 穴组合(例如四门、 母亲/儿子、 进/出) h. 阿是穴 i. 中医12时辰
3. 根据其他针灸概念选穴 a. 耳穴 b. 局部、 相邻、 远端 c. 中医镜像(例如肘部为膝盖、 右为左、 前为后) d. 头皮区
4. 根据生物医学概念选择穴位 a. 压痛点 b. 天应穴 c. 肌筋膜治疗 d. 对血流量,神经激素调节和脑部连通性的影响
C. 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1. 确定警告和禁忌症(例如怀孕、 器官损伤、 皮肤发炎或不完整)
D. 治疗计划修改 1. 根据反应重新评估和修改治疗计划
第三部分: 治疗技术(考题的20%)
A. 针灸 1. 确定患者的体位
2. 选择针以达到所需的治疗目标(例如长度、 规格、 毫针或其他类型的针)
3. 针刺技术 a. 应用针刺技术(如角度、 深度、 舒张皮肤) b. 应用行针法(如得气、 补法、 泻法、 提插、 开阖、 捻转、 迎随法) c. 确定留针时间 d. 应用拔针技术(例如顺序、 速度、 压力) e. 根据患者表现调整技术(例如刺激方法、 强度、 持针时间)
B. 艾灸 1. 识别功能、 适应症和禁忌症
2. 确定并应用技术(例如直接灸、 间接灸、 温针灸)
C. 其它针灸疗法 1. 识别功能、 适应症、 禁忌症和应用
2. 在治疗过程中确定并应用技术 a. 放血 b. 拔罐 c. 耳穴揿针、 耳穴贴压、 磁粒贴压 d. 电针 e. 刮痧 f. 热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