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21年12月22日,纽约州州长霍楚(Kathy Hochul)在圣诞节假期前集中签署了一批法案,其中包括《亚裔细分法案》(A.6869-A)。24日,纽约中华公所等团体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坚决反对甚至声讨州长签署法案的行为。

纽约华人资讯网特约记者 Immanuel

由霍楚修订并签署备忘录的《亚裔细分法案》将主要的亚裔人群进一步细分为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韩国人、越南人、亚裔印度人、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尼泊尔人、泰国人。

按照备忘录文件所描述,亚裔是一个多元化的人群,但是很不幸的是一直被作为“铁板一块”来对待,细分的目的是要搜集更精确的数据为少数族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而不是孤立他们或者让他们受到排挤”。这项法规要求每一个州政府的机构、委员会、部门和厅局根据纽约州居民的族裔,针对某一些亚太裔进行单独类别的数据收集。所有2022年7月1日以后公布出版的报告都将要用到细分后的数据。

从政府统计角度的“亚裔细分”并不算新生事物,现联邦众议员孟昭文早在2011年任州众议员的时候就提出过,但没有推进下去,后来又再度被提出并通过了两院投票,但是前任纽约州长科莫(Andrew Cuomo)以法案增加财政负担并且没有预算为由行使了否决权。

在其他层级和地区,亚裔细分也不是件新鲜事。纽约市一级的亚裔细分法案也早已通过,只是一直没有落地实施。加州、华盛顿等州的类似法案也已经通过并实施。

这一次纽约州的《亚裔细分法案》是由华裔州众议院牛毓琳等人提出。牛毓琳曾对媒体表示,亚裔社区是最贫困的社区,获得的资源也很少,这通常是语言障碍与文化隔阂导致的。法案的实施将能为有需要的亚裔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孟昭文、华策会首席执行官何永康等人也明确表示支持。亚裔儿童与家庭联盟表态称法案的通过是华裔十几年斗争后“一场重要的胜利”,细分的数据能够揭示不同亚太裔在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更加公平的分配资源。

同时,中华公所、纽约市居民联盟、美国酒店华裔协会等团体和一些华社意见领袖则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


12月24日下午,多个华人社团在中华公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反对并谴责《亚裔细分法案》(图片由纽约市居民联盟提供)

反对者认为,这个法案的通过本身就是对亚裔的歧视和打压,不细分人数众多的其他族裔而来细分人数本来已经最少的亚裔,就是在进一步分化和孤立亚裔人群,也会引发亚裔内部对资源的恶性竞争。会场上的反对者群情激愤,会场下,多个华人群里也开始流传愤怒的质疑和多角度的谴责。

歧视华裔,分裂中国?州长办公室辟谣

12月24日当天,在中华公社发言反对该法案的市民凌飞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直言“纽约女州长签署亚裔细分法案,谁支持她谁就是支持分裂中国,分裂华人族群”。直指法案将同文同种的台湾人、西藏人也列入区分,显然是别有用心。“这种明目张胆分裂中国,分裂华人族群的做法,显然已经超出了科学于数据收集的范畴。”

12月27日,凌飞又发了一篇指责“华左”为州长“洗地”的檄文,他认为12%的亚裔只得到6%的资源并不是因为没有细分,因为其他得到更多资源的族裔都没有细分,也并没有影响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源。政府如果想要扩大对亚裔的资源投放,有没有细分,都可以扩大。而且他更是认为州长在召集多个华人社团开会后,对法案分类方式做出修改的备忘录并没有法律效力,只是在“忽悠人”。他说:“州长要是能直接压过两院,自由删改法案的内容,那还要两院做啥用?”

在多个华人群里面,“女州长歧视华人”“民主党歧视华人”“女州长分裂中国”“什么对华人不利,民主党就会做”等声音此起彼伏。针对于这些质疑,州长办公室亚太事务主任Elaine Fan回应纽约华人资讯网说:“亚裔细分法案跟国际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有反对者想把国际政治的元素牵扯在内。”

她首先对立法原则和目的做出解释:美国是配额资源制,有细分才能有数据,有数据才能有资源。我们亚裔有很多故事,但是我们缺乏详细数据,所以这个法案是帮助少数族裔在公共健康、司法等领域有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匹配相应的资源。

比如说,某个社区的印度裔和华裔在政府部门的统计表格里都是亚裔,分配给亚裔的资源给到当地类似中华公所的组织,那该组织是否能够代表印度裔?印度裔居民是否能得到相应的资源?他们的语言、文化、需求都不一样。有些反对者会认为亚裔的细分会导致“蛋糕”的进一步“分小”,但如果有了数据的支撑,其实是可以增加资源匹配,做大“蛋糕”。

其次是对州长的立场做出解释。她说,这个法案并不是州长提出来的,而恰恰是由华裔议员提出来的。这也不是一个党派问题,因为参众两院全票通过。因为代表亚裔的议员认为这是在为亚裔争取利益,其他族裔的人也自然会支持。而在签署这个法案之前,有反对组织联系到州长,提出反对意见,州长也很重视,组织了几次讨论会。


在签署法案之前,州长办公室组织华人社团发表意见。(图片由纽约市居民联盟提供)

支持的一方是坚决的支持,反对的一方是坚决的反对,如果亚裔社团全都反对,或者全都支持,问题都简单了。州长是有一票否决权,但目前这个法案不仅是由华裔议员提出,不仅是参众两院都全票通过,而且还有一半的华人社团坚决支持的情况下,州长也不可能滥用一票否决权去“拉偏架”。但是州长也充分听取了反对方的意见,也意识到把中国人、台湾人和西藏人进行细分会有一些问题,且没有必要,所以在签署法案的时候进行了修改。目前中国人就只有一类,使得法案彻底脱离了不必要牵涉在内的国际政治复杂性因素。

但是依然有人想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质疑州长签署的修正案没有法律效力,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大陆、台湾和西藏族裔依然是会被分开的。她认为这就不属于理性对话的范畴了,只能说:“我很确定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州长签署的备忘录是最终的执行版本。”

她并表示,法案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州长对法案的修改仍然持开放态度。如果后来大家认为这个法案不好,或者不具备可操作性,如果有议员提出修改它甚至废除它的新法案并通过了两院投票,她也很乐意签署它。

反对“细分”一方最担心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亚裔的细分统计在州政府各部门的电脑表格里只是更加详细的数据而已,但人们关心的更多是细分之后,要做什么?这些数据将怎样使用?

在12月24日中华公所的新闻发布会上,多名发言者都提到,不相信细分是为了给亚裔更好的服务,因为“有好事轮不到我们”。相反,细分只是有利于数据的使用者,他们可能会利用数据来“针对亚裔”。尤其是在目前亚裔遭到歧视的大背景下,细分的数据可能更有利于有关部门对亚裔进行区别对待。

在持续发酵的讨论中,华人群中有不少人提出:目前学校的表格只有亚裔统计,但是大家都知道华裔的小孩考试很厉害,在好学校的占比很高,如果进一步细分,会不会导致其他族裔甚至亚裔内部的其他族裔都对华裔产生不满?

也有居民提出:如果税务局得到了细分的表格,是不是就可能在“华人偷税漏税”的成见下,选择性执法的专门针对华人提高抽查率?这并不是说偷税漏税是应该的,但是执法应该要公平,不能够“看人下菜碟”。所以细分种族对于多数政府部门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

纽约市居民联盟主席臧东慧对纽约华人资讯网记者说:“我认为细分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对华人不利的。如果要数据,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有了,政府如果是要匹配资源的话,用普查数据就可以按比例划拨资源给各少数族裔了,没有必要在每个政府部门的每张表上,在日常的管理中天天都把人们区分开来对待。”

他认为,如果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需要对不同种族的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那也只是对一代移民有意义,对二代移民而言,不同的肤色和来源只是他们外在的特征,他们都是说英语的美国人了,让这些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填写和区分自己的“出身”,只是在对他们强化“你是外来者”的概念。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按照族裔比例分配入学资源已经是一个大趋势,华裔学生的数据进一步的被摊开来,只会让华裔进一步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认为你教育资源占得多了,应该要分出来。尽管州长办公室给的解释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管是推进公平教育,还是推进优等生教育,细分与不细分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臧东慧却认为,只有不分开,大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本身的问题上,而不是人为的去制造种族对立。既然大家都在强调教育要“融合”,那就应该把所有的孩子都看成是一样的美国的孩子,而不是用肤色和种族去提高一部分学生的门槛,让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上更好的大学。

在联系州长办公室之前,纽约市居民联盟还特意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分发在各个华人群里面,以中立的态度询问人们对亚裔细分是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意见。他们回收了388份问卷,其中有362人表示反对,26人表示支持。调查本身或许存在一定的样本偏差,但是至少能反应一部分民众的意见。


纽约市居民联盟的调查统计。

臧东慧说,从他们知道这个法案放在州长的办公桌上开始,两个月以来为了阻止法案的出台,纽约市居民联盟和多个华人团体做了很多努力。虽然结果并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但是也争取到了一些修改和调整,比如细分数据的使用权限得到了一些约束。

原本的法案是州政府机构和合约方都能获得数据,现在改成了限定在政府机构内使用,学校也限定在纽约州两大公立大学系统之内。至于其他学校究竟会不会细分,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但是他们将会继续努力,一方面是监督法案的实行,一方面是尽力将法案实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下一步,他们还会联系华裔议员,争取提出新的议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