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y Rhapsody
男人四十
7月19日纽约上映修复版张学友,梅艳芳,林嘉欣主演
许鞍华导演 岸西编剧影院:Film Forum
地址:209 West Houston Street, Manhattan, NY 10014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岸西编剧的《男人四十》充盈著难以言喻的静谧之美,讲述了许多如长江般看似永恒的意像一一逝去后,一个人如何艰难穿越生命的重重漩涡。表面看来,林耀国工作体面,在精英学校教中文,家庭和睦,有温柔的太太和两个儿子。事实上,这个四十岁的男人被发财的同学揶揄,被热情的女学生引诱,压抑著未满足的野心和爱欲。一位他少年时期的恩师的突然到来,终于突破了他脆弱的防线。他必须揭开多年的秘密,面对真的是自我,重新决定如何度过馀生。岸西与许鞍华初入社会时是TVB的同事,分别离职后,在一个海外华裔制片的项目上合作,但创作完成,项目却黄了,她们于是决定自己开发有兴趣又可行的主题。岸西提出琼瑶首作也是林青霞主演影片《窗外》的「师生恋」可再挖掘,两人一拍即合,集合的演员阵容中,有息影五年归来挑战主角复杂内心戏的张学友、不畏争议,赋予表面波澜不惊,内核坚强的家庭主妇独特魅力的梅艳芳、还有从加拿大来港做歌手,首次演电影就包揽各大新人奖的林嘉欣。幕后的配乐韦启良、摄影关本良、剪辑邝志良、美术指导文念中等也纷纷现身为华语电影的精兵强将。影展入围及得奖
台湾金马影展 最佳剧本 最佳新演员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编剧 最佳新演员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推荐电影
柏林影展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釜山国际电影节影评摘录“她又喜欢写复杂微妙的心理、写悬疑。《男人四十》的敍事结构也特别,能够抓住观众的心理,有一种心理悬疑。两种恋发生于不同时代,带出不同的意义,是逐步发现、层层揭露的文艺悬疑故事。写出两代人之间既有爱慕也有矛盾,并令人联想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与纠缠。新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冷漠,旧一代却过于迷恋。我们看到香港、深圳的城市繁荣和杂乱,也看到中国山川的壮丽景观。整个电影是哀而不伤,消极中隐含积极,这是《男人四十》优美难得之处。这在岸西以后的电影中都少见,可视为她的代表作,著力写出女性的主体性。”
——罗卡“编剧矛盾的状态是岸西编导下人情故事的独特魅力,很多东西并非黑就是是白。岸西喜欢探讨的就是黑白之间的临界、跨界的状态,不可被轻易下结论,却出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存在。林嘉欣也并不是一个受害者。“
——乔奕思“四十对女人曾是个惘惘的威胁,但Ann凭《女人,四十。》(1885)而重振声威。男女之间的传统的权力关系已因女权主义而重新调整,此消后长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吧!《男人》中描写两代角色都深刻准确,令人体会优秀创作者永远是年轻地衰老,也许应说内心长春地在岁月中流徙。通俗而不媚俗,岸西不动声色地以一个活泼、丝丝入扣的师生恋诱惑著观众,而暗渡陈仓地让观众上了一节国文课。笔触渗著浓醇的清醒,披露出岸西于岁月中,耐性地静显才情的明澄。”
——陈耀成「许鞍华的漂泊则更精神化, 那是一种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怅然若失感和倦怠感,是一种失去精神原乡后的苍凉感。这种无依感,让她能拍摄出那种乡愁的刻骨感。我们困顿的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局促与无奈,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深断裂,是属于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隐隐却巨大无朋的哀伤,是传统的诗意游魂在这个混凝土所构造的呆板世界中找不到著落。”
——梅理 梅雪风「故事里一个中年男子的越轨不全是所谓的性压抑、社会不公、壮志难酬。(许鞍华)她发现的是男人的一点点愁思,一点点不畅,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和女人一样的伤春悲秋,情难自抑。」
——桃桃淘电影 张一「(男主角)事业家庭一切皆成定数,彷佛一个隐形人一样在生活。一种进退维谷带来的自我粉饰和保护——想要稳定的家庭,渴求一切都在轨道的秩序感;但又对冒险与刺激跃跃欲试,彷佛这就是对青春的缅怀,是对自己性功能的一个褒扬,如果不能真诚、自知地看待这个问题,油腻自然应运而生。(而他)是蒸了好久的鲫鱼萝卜汤,带油腥味但不腻,看起来像清汤却带有脂肪的香味。”
——场库 V姐「止步于旋转门锁的特写是许鞍华和编剧岸西对自己身为艺术创作者的自律,这种自律只关乎到美学的透明性,也是为故事留下的可有无边想像的空间。身为观众的我们,因为不知道门关上后会发生什么,所以会主动去揣摩他们「应该」发生什么。这里的「应该」所延伸出来的,已经超过了电影画面的所指,转而成为了不同观众「三观」体系之下的合情、合法、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林耀国「用诚意泡妞」,许鞍华「用真实拍片」。如果你是个有智识的观众,你就应该抓住旋转门锁背后的灵光。毕竟,电影已经给了你它所能给予的一切民主。 」
——虹膜 甘琳“感人至深、成熟完整,可能是她多年来最好的作品……尽管杜琪峰和陈果拥有技巧和风格,但许鞍华或许是香港真正的最好的叙事者。”
-Kozo (Ross Chen), LoveHKFilm.com「许导是一个讲故事而不说教的电影创作者,她将角色置于不顺遂的社会情境中,展示他们为生存做的努力,且大多成功。纪录片的现实主义细致描述角色的日常行为和场景,情节的展开几近随意,幽默和感伤的气氛共存。许导赋予她的角色生命力和尊严,并不回避他们的不完美和不正常。”
- Freda Freiberg, Senses of Cinema“这部小而令人难忘的电影有种安静的美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张学友和梅艳芳的精彩表演。”
-David Stratton, Variety「观看这部影片的体验有令人著迷的馀韵,在之后的几天(可不只几分钟或几小时)里,它萦绕思绪甚至心头,必须靠与他人述说才能排解。......那些为观众带来感动、刺激,努力创作精湛作品的人可能已意识到,为平凡的角色注入生命力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Brian Naas, BRNS.com「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罕见珍品……含义丰富的文本和画面,苦乐参半的故事,像近来亚洲电影中的许多作品一样文艺而深刻。它诗意的表达方式超越了典型肥皂剧的情节。许鞍华导演沉稳、柔和地讲述感人的故事,表现非常出色。”
-Vince Leo, Qwipster.net「你不常在香港电影中看到如此静水流深的剧情,但当你遇到时,它们通常坦率地反映生活现实和地道文化。这样的电影是许鞍华的绝活,当你有所期待,她就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Wilson Kwong, ThrowDown815.comJulyRhapsodyMovie.com